课后服务是“双减”后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阵地,其成效如何将直接影响学生和家长的教育获得感。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南宁市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高度出发,多措并举促进中小学课后服务品质“升级”,让课后服务有温度更有品质,力求做到以学校和老师的尽心换取学生的开心、家长的放心。
创新形式 充实内容 课后服务个性十足
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五育”并举主线,提高课后服务水平——南宁市积极响应国家、自治区相关政策要求,从课后答疑辅导、课外阅读理解、艺术与美的欣赏、体育健康生活、非遗文化传承、人文知识素养等方面入手,创新课后服务形式,丰富课后服务内容,让课后服务更加贴近学生需求。
在课后服务工作开展中,南宁市桂雅路小学把家里的厨房“搬”到课堂,通过生活实践让孩子理解父母的辛苦和关爱;南宁市民主路小学突出科技和信息科学特色,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探究兴趣,组建多种科技科普实践社团;南宁市江南小学把邕州陶技艺教学纳入兴趣素质类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南宁市二塘小学开设阅读、书法、创意美术、篮球、足球、羽毛球、合唱、鼓号、啦啦操等校内课后服务课程;南宁市鲁班路小学引进榫卯结构、南宁古建筑营造技艺、南宁红陶技艺、绣球,以及壮族迪尺、壮拳等17项国家级、自治区级、南宁市级非遗项目……南宁市各中小学充分用好课后服务时间,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与答疑,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充分发挥学校在课后服务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开设体育、艺术、科技课程;积极传承推广非遗文化,充分挖掘当地非遗传承人等民间艺人潜力,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丰富的课程、多样的形式,聚焦学生的不同需求,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让每个孩子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强化师资 拓展资源 课后服务扩容拓面
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针对课后服务课程资源少、师资不足、活动资源缺乏等问题,南宁市通过开展技能培训、选树标杆、统筹社会资源等方式,加强课后服务师资队伍建设,拓展教学资源的获取途径。
提高教师技能,激发教师积极性。南宁市教科所、南宁市师培中心通过开展教师技能培训、交流研讨等方式,指导教师开设个性化辅导和综合素质拓展课程,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服务能力。
督促各学校合理安排教师工作时间和工作量。相关教育部门通过制定合理的课后服务课酬方案,落实教师课后服务补助,积极探索教师“弹性上下班”、轮换工作等长效机制,减轻教师工作负担,切实调动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
遴选优秀案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2023年自治区教育厅遴选两批20个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典型案例,南宁市桂雅路小学的《落实“减负提质”,构建博雅多元课程》、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的《立足素养,发展特色》等4个案例入选。通过总结、宣传、交流我市课后服务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全市课后服务提质增效。
统筹社会资源,强化社会服务供给。南宁市博物馆于2021年设立非遗研学中心,目前已研发出《皮影的世界》《青碧缬衣裙 素手染繁花——扎染课程》《粽叶72变——棕编研学课程》等一系列非遗研学课程。截至2023年5月,南宁市博物馆共举办非遗系列课程154场,超6000人参与活动,让学生在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之余,获得审美的拓展、知行的思考。同时,南宁市14家图书馆、13家文化馆和102家乡镇文化站实现免费对外开放,并积极开展面向中小学生的各类文化和阅读推广活动。南宁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不断完善场地建设,2022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儿童篮球场2个、儿童足球场1个、室内篮球场1个、羽毛球场2个、健身房1间,开设篮球课、羽毛球课、体适能课等31种课程,满足更多教学需要。
拓宽渠道 资源共享 课后服务丰富多彩
为进一步拓宽课后服务渠道,2022年5月25日,市教育局印发《南宁市规范义务教育学校引进第三方机构参与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南教规〔2022〕2号),明确引进第三方机构参与课后服务工作的准入条件、遴选程序、评估和退出机制。教育、体育、文广旅、科技等部门通过层层遴选,建立引进第三方机构参与课后服务备选库。目前,南宁市已建立市县两级备选库,其中市级备选库机构92家、县级备选库机构198家,各义务教育学校结合本校实际从备选库中甄选符合条件的一个或多个第三方机构开展合作,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
|